各地中考

按省/直辖市查询:北京 | 上海 | 天津 | 重庆 | 河北 | 山西 | 内蒙古 | 辽宁 | 吉林 | 黑龙江 | 江苏 | 浙江 | 安徽 | 福建 | 江西 | 山东 | 河南 | 湖北 | 湖南 | 广东 | 广西 | 海南 | 四川 | 贵州 | 云南 | 西藏 | 陕西 | 甘肃 | 青海 | 宁夏 | 新疆 | 台湾 | 香港 | 澳门

您现在的位置:全品中考网 > 中考资讯 > 语文

初中语文入门知识之文言文通假字

来源:www.tengzhei.com 2025-08-01

中考语文

1.之①动词,去、到、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《陈涉世家》②代词,代人、代物、代事二世杀之《陈涉世家》钟鼓乐之(绝代佳人)又数刀毙之《狼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哪个左右采之(代荇菜)③之用作结构助词,等于的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《陈涉世家》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。如;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。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有哪些用途,没实在乎义。如:久之,目似瞑,意暇甚《狼》怅恨久之《陈涉世家》公将鼓之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。宋何罪之有?何陋之有?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。马之千里者。2.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助词,的下者飘转沉塘坳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③指人、物、事、时、地等。的,的(人、东西、事情)。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也《孟子二章》④放在主语后面,引出判断,不必译出。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(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⑤放在分句的句末,引出缘由。(是什么原因)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《孟子二章》吾妻之美我者,私我也。(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)⑥用在数词后面,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。或异于二者之为,何哉?(《岳阳楼记》)⑦语气词,不译北山愚公者,年且九十3.其人称代词,自己、我、我的,他、他们,它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(我们的)《醉翁亭记》操蛇之神闻之,惧其不已(他)指示代词,这,那专其利三世(这种)副词,表推断或委婉语气,大概,或许,难道其如土石何(加大反问语气)其真无马邪道(难道)4.而①转折连词,但,却人不知而不愠《论语?述而》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,而不知人之乐。未有问而不告足肤皲裂而不知《送东阳马生序》②修饰连词,等于地。面山而居③顺承连词,可不译酿泉为酒,泉香而酒冽④表顺承的连词,然,如此。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⑤表顺承的连词,就温故而知新《论语?为政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⑥表顺承的连词,来挟天子而令诸候《隆中对》⑦表递进的连词,而且国险而民附《隆中对》饮少辄醉,而年又最高⑧表承接,并且默而识之《论语?述而》野芳发而幽香⑨表假设,假如。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⑩表并列溪深而鱼肥5.以:介词,(从、由,把、用、拿、用来、拿来,由于,靠、凭着、依据)故临崩寄臣以大事(把)《出师表》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(把)《出师表》悉以咨之(拿来)《出师表》以衾拥覆(拿来)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
生以乡人子谒余(用)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咨臣以当世之事(拿)《出师表》必以分人(拿)《曹刿论战》扶苏以数谏故(由于)《陈涉世家》先帝不以臣卑鄙(由于)《出师表》以中有足乐者(由于)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(由于)《送东阳马生序》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(由于)以其境过清(由于)何以战(靠、凭着)必以情(依据)《曹刿论战》②连词遂许先帝以驰驱(表目的,为)《出师表》③连词,等于而,可不译。计日以还《送东阳马生序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《隆中对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《陈涉世家》④连词,表顺承。以光先帝遗德(来)以咨诹善道(用来)《出师表》无从致书以观(来)《送东阳马生序》属予作文以记之(来、以便)《岳阳楼记》以激怒其众(来、以便)《陈涉世家》以塞忠谏的道路也(以至)以伤先帝之明(以至)《出师表》⑤动词,觉得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《两小儿辩日》或以为死,或以为亡《陈涉世家》⑥副词,已经固以怪之矣《陈涉世家》6.则①连词,表承接,可译为就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《岳阳楼记》由是则生而有不需要也《鱼我所欲也》则又请焉《送东阳马生序》②副词,那样则凡可以求生者何不需要也《鱼我所欲也》则霸业可成《隆中对》③连词,表假设,若,假如出则无敌海外病人,国恒之《孟子二章》万鈡则不辩礼义而受之《鱼我所欲也》④连词,表转折,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《送东阳马生序》⑤连词,只不过则心不若余之专耳《送东阳马生序》7.于①比所欲有甚于生者《鱼我所欲也》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《鱼我所欲也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、灵也《出师表》③在欲报之于陛下也《出师表》躬耕于南阳《出师表》不求闻达于诸侯《出师表》战于长勺《曹刿论战》④到太守与客来饮于此⑤从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1、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(《论语十则》)说(yu):通悦,愉快。2、诲女知之乎?是知也。(《论语十则》)女:通汝,你。知:通智,聪明。3、扁鹊望桓侯而还走。(扁鹊见蔡桓公))还:通旋,回转,掉转。4、在肠胃,火齐之所及也。(《扁鹊见蔡桓公》)齐:通剂。5、担中肉尽,止有剩骨。(《狼》)止:通只。6、日之其所亡。(《乐羊子妻》)亡:通无。河曲智叟亡以应。(《愚公移山》)亡:通无。7、抛弃而不需要,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。(《为学》)屏:通摒。8、对镜帖花黄。火伴皆惊忙。(《木兰诗》)帖:通贴。火:通伙。9、无他,但手熟尔。(《买油翁》)尔:通耳,等于罢了。10、争渡,争渡,惊起一滩鸥鹭。(《如梦令》李清照)争:通怎。11、路转溪头忽见。(《西江月》辛弃疾)见,通现。才美不外见(《马说》)见:通现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。(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)见:通现。12、满坐寂然,无敢哗者。(《口技》)坐:通座。13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。(《伤仲永》)扳:通攀,牵,引。14、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(《愚公移山》)反:通返。15、甚矣,汝之不惠。(《愚公移山》)惠:通慧,聪明。16、一厝逆东,一厝雍南。(《愚公移山》)厝:通措,放置。17、问渠那得清如许。(《观书有感》)那:通哪,如何。18、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。(《三峡》)阙:通缺。19、昂首观之,项为之强。(《闲情记趣》)强:通僵,僵硬。20、傧者更道,从大门入。(《晏子故事两篇》)道:通导,引导。21、缚者曷为者也?(《晏子故事两篇》)曷:通何。22、圣人非所与熙也。(《晏子故事两篇》)熙:通嬉,开玩笑。23、饰以玫瑰,辑以翡翠。(《买椟还珠》)辑:通缉,连缀。24、此何遽不为福乎?(《塞翁失马》)遽:通讵,岂。25、子黑子九距之。(《公输》)距:通拒,挡。26、公输盘诎,而曰(《公输》)诎:通屈,折服。27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。(《核舟记》)有:通又。28、左手倚一衡木。(《核舟记》)衡:通横。困于心,衡于虑。(《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》)衡:通横,梗塞,这里指不顺。

热点专题

  • 2022年河北邯郸中考语文考试真题(已公布)
  • 2022年山西晋城中考语文考试真题(已公布)
  • 2021年中考语文字音字形专项训练(6)

[中考语文]2025年中考语文诗歌鉴

[中考语文]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